如何在过年回家掌握一套简单可行的、能拉进亲人距离(误)的知识内容用于展现自身水平呢?
我推荐大谈语言分类学。
现代语言大致上分为分析语、黏着语和屈折语,掌握这些词汇定义,让我们在亲人面前好好吹一波牛。小孩英语总学不好?多半是没从源头入手,汉语作为分析语,本身是与英语这样的屈折语是不同的,这是很多孩子学习理解困难的根本原因。
把握定义要从把握最显著的特征入手
本质上是从粘着性高低来看的
什么是分析语
分析语的代表是汉语
分析语又称孤立语,在语言习惯上,不会在词根后加上一些助词来改变语法意义,语法含义通常借助虚词和语序表达,断句和重音的不同也会影响(你吃鱼,你吃鱼吗?)(— 你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 当然也有部分例外的,例如汉语的剪,加上子之后含义就改变
最大特点:没有任何形式的词形变化
什么是黏着语
黏着语的代表是土耳其语与日语
示意图:A+b+c+d,A+b+c
词汇有形态,但一个成分只承载一种语法功能,多个语法成分连缀表达多个功能
例如:食べ/られ/ない。 三个部分分别是“吃”的词根,被动标记,否定。后两个,一个成分对应一种语法意义
什么是屈折语
屈折语的代表是英伦-欧陆语系,如英语、法语,还包括俄语
示意图:A,B,C(同含义词的不同形式)
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内部屈折来改变词根形态:通过词缀和词根的组合创造词语
去掉词原有的一部分,换成另一个东西,这是所谓“屈折”。通过附着在词根上来改变语法意义
比如德语的动词不定式arbeiten(工作),第一人称单数是arbeite,第二人称是arbeitiest,第三人称单数是arbeitet
吹牛关键:三者的无限循环
一个词一个语法意义,且无法单用,必须粘附于动词
实词语法化导致分析语向黏着语演化
简单讲就是部分实词的概念义漂白,增生语法义,同时伴随语音形式的磨损(这也是“了、着”都是轻声的原因,而他们本来的读音是Liao,zhuo),它们从实词虚化为功能词。随着该过程不断发展出大量黏着成分,孤立语会演变为黏着语。
我曾经来过这里→我来了这里的
黏着成分的内化固化
黏着成分进一步语法化“吸收”进入词干内部,从而发展为屈折。
屈折语言的分析型短语化(英语正在分析语化)
屈折变化不停地在丢,越来越少;屈折成分逐步被分析型的成分替代。
而分析型替换屈折手段时,总是优先替换低频词。不规则动词全部是高频常用词。因为常用所以不规则的形式才能得以幸存,不常用的词的屈折形式很难被记住,很容易被分析型手段替代。
比如我们想说“猫的尾巴”时,严格来说是 cat‘s tail,或者 tail of a cat。但是越来越多人说“cat tail”,而省略掉了” ’s “这个曲折变化
语言大势
世界语言的发展会有一个大趋势,一段时间是裂变,即各种语言都在加剧分化,接着一段时间是聚合期,分歧后的语言开始接触融合。前者较为短暂剧烈,后者较为漫长。也许我们的有史时期至今正好处于漫长的聚合期,这一段时间的主流演变趋势就是语言接触融合。
附图一张
一些暴论
屈折变化的产生是非“自然”的
各大语系的原始语为何鲜见分析语? – Corsola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16861/answer/116252987
像俄语这么复杂的词法,我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学起来都跟要了命似的,俄国文盲说话难道就跟教科书上一样变化正确吗?我找不到真正的俄国文盲,只好找了一个俄语专业的同学,她说她们老师接触过俄国文盲,这个文盲说话确实不能正确变格。我又追问,那是不变格呢,还是错误变格呢?她答,是不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