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觉倾向完美恋爱的自我批评
我们的恋爱观源于生活、艺术作品、社交网络等等等
意味着这不是自己原生的
事实上,我们无法依靠自己就客观判断恋爱观是否是优秀的(对错方面,有伦理、道德、法律辅助,但是优秀与否,没有)
甚至都不存在这样的标准
不存在标准的情况下,恋爱观极易极端化、完美化
例如就会要求外在价值与情绪价值与思想价值全部拉满
完美化导致幻想化
皮格马利翁化
心里高度幻想化,但是外在表现高度幼稚化,两者巨大反差容易导致关系无法顺利开展
停滞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内心的极端化
进一步接纳外界极端观点
至此经历完整循环
记得看到过一句话,连你自己的人生都无法把握,也没法做到完美;又为何要求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与你的关系必须或必然成为完美?
关我甚事-关于过度共情的一点看法
过度共情者的主要行为心理特征
1、对大量细节不加筛选的过度解读
2、协调事情时过分妥协,老好人化
3、陷入“我共情能力真强”的自我陶醉
过度共情者的形成原因
玄学:长期缺乏对未来、发展的把握、判断能力,对自己能否解决到来的困难、后果不自信
心理主观:大他者在个人成长时期停留过长,产生过度依赖
物质客观:家人不依据原则的指责过多、过重导致谨慎性格养成;个人身体or心理发展明显弱于同龄人导致隐式自卑
动力学
个人先天or意外弱势地位-弱规则语系下进入辅助者心态-自我定位失能产生强需求-依赖共情力维护个人存在-过分自恋-拒绝放弃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