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界的研究路径
首先有请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和批判了意识形态,这基本上奠定了意识形态分析的基础。
建立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上,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可以被总结为以下的四点:第一,意识形态是关于意识的;第二,这些意识是原因而非结果,先于行为,行为只是其结果;第三,这些意识充满了错误和欺骗,是被统治阶级发明出来的;第四,意识形态也因此被描述为空虚的,它只是一个梦,缺乏自己的历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Die Deutsche Ideologie. Kritik der neuesten deutschen Philosophie in ihren Reprasentanten,Feuerbach,B.Bauer und Stirner,und desdeutschen Sozialismus in seinen verschie denen Propheten)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932年。在该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该书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阿尔多塞则拒绝这种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
在阿尔多塞看来,这种对于意识形态的描述不仅不利于分析意识形态,而且本身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
相对于上面对意识形态的描述,阿尔多塞经常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性或者物质性。意识形态完全可以与意识无关,而且意识形态也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是行为的结果。
他引用帕斯卡尔关于宗教仪式的著名分析。不是先信仰再跪下去,你只要跪下去,信仰就会随之而来。另外,阿尔多塞也强调意识形态并不空虚,而是通过种种的实践行为而被建立起来的。
也正因为如此。阿尔多塞自然也会认为艺术形态有严格的历史。阿尔多塞拒绝这样的观点:意识形态可以被克服。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多塞说,所有意识都是意识形态的。
阿尔多塞将意识形态这个词中立化了。如果说在马克思那里。政治和非政治的区分被无效化了,那么在阿尔多塞那里,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分也被无效化了。
阿尔多塞的意识形态论很明显参考拉康的很多理论。阿尔多塞认为,意识形态,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我们给很多实际的问题提供想象性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真正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说,你是一个非常相信命运的人。那么你喜言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被理解为命中注定。有人打了你一拳,你也会联想,这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劣质的心灵鸡汤在这种意义上就是典型的意识形态。
阿尔多塞的理论把意识形态从主观转移到了客观,把意识转移成了行为。齐泽克的很多分析则更加微妙,涉及一种主观的客观性领域。
比如说一个例子,叫做假定相信的他者。我们都不相信某个东西,但是我们都相信会有别人相信某个东西。即使实际上主观上没有任何人相信这个东西,但因为大家都觉得有某个人在信这个东西,就会导致这个东西在客观上被人相信。
这绕了一圈,我们就是通过一个实际上不存在他者来相信幻想,获得了客观的存在,尽管在客观上没有人拥有这种幻想。
另外,齐兹赫对阿尔多赛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很不满意,什么叫意识形态质询?这是阿尔多赛非常有名的一个理论。比如用前面的下跪获得信仰的例子来说,你成了某个教的信仰者,认同某种身份,就是意识形态质询。
但是齐泽赫说意识形态质询总会产生一个非认同空间。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认为自己持表面上信仰某个宗教,除此之外你还是一个理性的人,你还有很多别的身份,但是这样把自己置于一个例外的空间反而会加强上述的认同。这也是齐泽克反对反讽主义者的原因,他认为反讽主义者的这种态度,这种反讽的距离会和他讽刺的东西形成一种合谋的关系。
目前的使用情况
再来看看现代社会中提及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意义上,意识形态是一种前后不一致的、自相矛盾的看法。多用于特定的政治,比如白左政治。为少数人比如资本家,的利益服务。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会相信意识形态是因为他们被意识形态骗了。但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在什么时候有效呢?不是在我们相信他的时候,而恰恰相反,是在我们不相信他的时候。
这听上去似乎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意识形态的理解。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结合具体例子来看一下。比如齐泽克经常举的一个负面例子,白左。白左声称自己想要所有人平等,但他们自己根本就不相信这个目标有任何的可行性。
我们这里说的不相信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犬儒主义式的不相信,虽然我内心是不信的,但是我表面上装作自己信,这是坏;声称自己相信,但是行为上却一点不像是相信的样子,这是蠢,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相信什么。
更具体的看一下这两种不相信,一单纯不相信自己宣扬的那些虚伪的政治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因为宣扬这些政治正确东西对自己有好处,可能会让自己显得高大上,可能会和周围的人不合拍?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关键是,二,声称自己相信,但行为上却一点不像相信的样子。比如整天说全人类都是平等的,但对亚裔的情况不闻不问,看到亚裔被打都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把一部分人群孤立出来,搞身份政治而完全忽视更多发不出声音的人。
齐泽克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里说,信仰不是内在的,而是外在的。不能通过诉诸内面去证明信仰,只能通过行为去证明是否有信仰,因为内面这个东西是模糊不清的,但是行为却是实打实的,谁都能看得见的。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本书将关键性的精神分析概念、哲学概念与极权主义、种族主义之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探讨控制之幻象的政治蕴涵。《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代表着对精神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大量当代文化现象作了精辟的阐释。
齐泽克讽刺的说,对于搞政治正确的白人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看到他们说的东西成真了。他们之所以宣扬这些东西,就是多多少少知道他们不会成真,但能让自自我感觉良好,起到一种赎罪券的作用。我们刚才说的这两种情况。前者是反讽的犬儒主义,接近精英,对意识形态采取一种反讽的态度;后者更像是普通人,对意识形态缺乏反思。
但这两种情况有没有一个共同点呢?有的,就是都和意识形态保持了一个距离。没有深入到意识形态的本质里,犬儒主义不把意识形态当回事,普通人则无暇去多思考意识形态。第一种情况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第二种就是糊涂第一种情况是直接不相信意识形态,第二种情况是间接不相信意识形态。
为什么说不相信意识形态能够维持意识形态的运作呢?刚才我们说的两种情况,都与意识形态保持了距离,不会威胁到他,而如果真的相信意识形态,情况就糟了。
如果真的相信意识形态,就会完全按照意识形态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它。用齐泽克的话来说,彻底深入意识形态之中。完全按照意识形态说的做,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并实践它。很快,就会发现意识形态本身的不一致性,从而导致深信意识形态的自己崩溃或狂怒。所以,意识形态需要人们不相信他,而不是相信他,相信他的人多了反而是有危险的。
齐泽克在斜目而视第三章有这样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相信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有着毁灭性的打击。
古典侦探小说的安乐椅侦探,他们不需要卷入事件中,只需要这里瞧瞧,那里看看,就能推测出凶手是谁。给所有的人一个足够幸福的解释。这样的侦探和事件保持距离可以避免我们受到事件的直接性创伤,获得一种安全感。
而兴起于美国的硬汉派侦探。则会深深卷入事件中,失去和事件的安全距离,真正的干预事件也因此往往会遍体鳞伤,当然。我在这里说的事件,其实指的就是意识形态。
不用卷入事件就可以给带来大家带来满足的侦探,难道不就是今天只要喊两句口号就觉得自己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白左之写照吗?白左不想卷入事件之中,不想真正的解决问题,只想小修小补,他们并不破坏西方霸权的话语,而不过是其补充而已。
正因为意识形态需要人们和他保持一个距离,不是真正的相信他来运作,所以政治的语言往往是空洞的、冷冰冰的,只有抽象的概念,和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之物有着根本的隔阂。看看白左漂亮的政治正确空话就知道了。
乔治奥威尔就抱怨西方政治的语言总是在玩弄修辞,最后只能说出一堆陈词滥调。这种陈词滥调,对意识形态来说就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真的用人人都能懂得过于直白的语言去直接描述自己的意图对于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大忌。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外交辞令这种术语的存在。
总结
最后简单总结。一,意识形态本身是不一致的;二,因为意识形态并不一致,所以意识形态希望你能离他远一点,不要相信他。三,如果你真的相信意识形态并没有维持和意识形态的任何距离的话,你早晚会发现意识形态的不一致会导致你的崩溃或狂怒。这是意识形态所不乐意看到的。也会导致四,因此,意识形态往往会通过一些模棱两可的修辞来保持和他运作的对象之距离感。
纯讨论,不必做过多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