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S Political Notes A002 211123-1129
本文主要思路:讲述人类早期社会如何驾驭国家,如何构建政治体制的。主要为君主制的补充:直接民主、共和制、立宪制
权力一旦产生,是否会做坏事呢。
人类政治在不断的演化,其内在的第一大动力,是如何获取更加全面强力的权力架构,而如何控制权力则是政治演化的第二大根本动力。
一、古典直接民主
悲剧色彩,充斥在Acropolis周围
古代用民主来控制权力的第一次尝试发生在古希腊。古典民主制在马其顿帝国的铁蹄下匆促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实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灭亡之前,城邦制直接民主就已经衰落了,例如柏拉图反对民主,呼唤强权,显得极为讽刺。
1、古典直接民主的基本原则
最初雅典即形成了民主制政治体系,Ekklesia(即雅典集会)作为最高执政机关,但主要由贵族垄断。而在梭伦改革以及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雅典才正式形成了范围广泛的公民民主政治,主要原则有三:
一、大众政治原则。成年男性公民一视同仁,可以平等参与政治讨论。
二、会议政治原则。公民通过六千人公民大会(立法机构,提供权力合法性)和五百人议事会(行政机构,有权操作强力)来处理公共事务。
三、多数政治原则。任何公民都可以提议议题来投票,每个人都需要进行表决,结果采用多数通过制度,防止个别人控制权利。例如陪审法庭表决等都采用多数决定制度,这就保证了权力始终能够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
2、多数人暴政
特米斯托克利:我人呢?
权力过大究竟是不是好事,从直觉来看,过大的权力是不对的,但是有的时候人类社会就是这么讽刺,且看。
雅典人一味相信只要一个人的影响力过大,就有可能有威胁到民主制度,所以这样的人就应该被放逐(陶片放逐法)。被放逐的人有很多,例如带领雅典人击败波斯的统领特米斯托克利。
他对雅典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在第二次波希战争中,领导了萨拉米斯海战,波斯海军大败,伯罗奔尼撒得以保全,此乃决定性战役。但就在此时,雅典人开始担心他会蜕变为一个军事独裁者。结果,这样一位曾经拯救了雅典乃至希腊的英雄,最终只能流亡海外,客死他乡。
这说明,直接民主制在有效约束权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其正在摧毁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
大众的愚昧问题
大众政治的问题,是普通人没有统治所需的专门知识。这便是柏拉图对民主制度的主要批评。统治是一项专门的技艺,而大众是不可能掌握这项技艺的。进一步说,即使是人民选出的政治家,是否掌握了统治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呢?
其次,会议政治真的有效率吗?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大家意见不一致,只好继续讨论下去。没有优先级、没有会前纲领、甚至没有固定派别,大量时间可能浪费在无休止的低效讨论之中,而修改这三个没有,又触犯了雅典人敏感的神经。这便是古典民主制讽刺的地方。
多数政治可能沦为多数暴政。例如雅典民主制度永远的耻辱——苏格拉底之死。再例如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一批批政治人物都被愤怒的民众推上了断头台。
解决方案?
如何解决?第一种选择自然是抛弃民主制。例如,哲学王观点。
一个理想的统治秩序,要么是哲学家成为国王,要么是国王成为哲学家。
但是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某种专门的统治知识?如果存在这种专门的统治知识,是否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这种知识?即使存在这样的专门知识,而且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那么,这些人真的会根据普遍的利益来进行统治吗?柏拉图晚年自己都开始反思哲学王的可能性了。
第二种选择就是给民主制度打补丁。
可惜的是希腊没有在当时发展出有效的补丁,这实际上是物质条件的不成熟导致的。雅典不具备支撑庞大行政机构的生产水平,也不具备建立统一国家的能力。路线可能正确,但是物质基础没达到,不可能成功。雅典民主制固然解决了控制权利的问题,但如何让这一整套民主整体有效运转,就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当时的雅典乃至希腊而言,是完全做不到的。
小结
古典民主制首次建立了常态化赋予权力合法性的机制与执行方式,然而缺乏对权威的基本认可,使得这一制度总是在极力避免暴力与强力,也即偏离了权力的本质,这是其必然失败的原因。究其实际而言,是赋予合法性的机制无法有效控制权力执行者,不得不用扩大人数、削弱权威的自我阉割来心理制衡。
时间不能倒流,民主制不是一日建成的。希腊的废墟提示我们在一些小环境下,民主制是发自人类本性的东西,这种倾向性不可能抹杀。因此,对于很小的组织架构例如执行小组,更长远也是更健康的方式,还是采用古典直接民主。人需要充分发展与参与政治生活才能完整。直接民主制有着强有力的纠错机制,小规模使用可以有效避免犯大错的问题,就未来趋势,不是要我们改进什么,而是避免发生究极大错。
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利用古典直接民主的优点呢?我还没想好。
二、古典共和制
贫富差距,给共和致命一击
公元前509年,亚平宁半岛。
欧洲古典时期,控制权力的主要思路就是解决权力来源的问题。也就是权力的合法性究竟来源于什么。当时认为权力来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人统治,即君主制;少数人统治,即为贵族制;多数人统治,即民主制。
一般认为这三种政体只能选择其一。但问题是这三种政体都有各自的缺陷。君主政体的优点是,如果出现一个兼具知识和德行的开明君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搞得太差。君主制风险也很大,主要就是坏皇帝的风险,搞不好国家就弄得一塌糊涂。而贵族制,按照目的是让最优秀的人们统治,但贵族制缺少制约,就只会考虑上层利益,这样就会沦为寡头统治。民主制更能服务公众,更好控制权力,但雅典的废墟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更大。
每种制度看起来都拉胯不已,仿佛与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极其相似。怎么办?罗马人另辟蹊径,发明一种混合性的政体,把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平衡。这就是古典共和制。
1、古典共和的构成
罗马共和国的宪法体制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执政官、元老院、平民大会+保民官。
执政官代表的是君主制,强调的是统治的效能和政治行动力。罗马共和国有两名执政官,执政官由平民大会选举产生,对所有公共事务拥有最高权威。这里执政官也有紧急立法权,当共和国面临重大威胁时,罗马共和国可以实行紧急状态,这时候执政官变为独裁官,成为临时的独裁者。
元老院代表贵族制的因素,大约有300名成员,彰显的是共和国的传统的理性智慧与美德。在大部分时期,白袍元老们控制着政府的预算和资金,管理着共和国的日常事务,同时还拥有最高的司法审判权。从组成来看,原来要么是贵族,要么是卸任的执政官。这就保证了元老院是一个知识能力和德行都比较出众的精英咨询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巨大权威的利益集团。
平民大会代表的是民主制的因素,强调的是多数平民的利益,平民大会的权利包括选举执政官和颁布法律。在罗马共和思想中,国家的最高主权在于罗马人民(populus Romanum),因此只有公民大会才能通过法律,授予行政官僚“最高治权”,决定是否宣战、是否讲和,也只有公民大会才能判处公民死刑。
权力制衡机制
简单来说,执政官由平民大会人民选举产生,执政官拥有所谓“最高治权”(imperium),元老院作为权威咨询机构牵制执政官,其“建议”对于高级官僚就具有强大的威力,通常令其不得不接受,是实质上的罗马政府。
在罗马共和国的实际政治中,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既独立运作,又互相制衡,还能密切配合。古典共和制在理想情况下,可以把君主制在决策效能,把贵族制在知识德行,把民主制在捍卫公共利益方面的优势都能发挥出来。罗马共和国能够快速崛起并能统治整个地中海,主要靠的就是这种混合政体所蕴藏的巨大权力潜力。
2、共和亡于共和
然而一种政治制度模式,即便能够应付它内部本身的政治问题,却难以应付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正是罗马共和国的快速崛起和武力扩张给共和国带来政治难题,最终引发了危机。
央地关系的崩溃
第一个难题是武力扩张带来的国家规模与行省统治的问题。罗马共和国原来统治的较小的地方,后来共和国扩张到了整个地中海。问题是,共和政体能统治这样大规模的疆域吗?在当时,一条命令从罗马元老院发出,最终抵达各个行省和边陲地区需要几个星期甚至更久的时间。这样一来,罗马就不得不依赖各省的总督,他们被授予巨大的独断权力,但这样做就有失控的风险。
公民兵制度的瓦解
还有第二个难题,那就是武力扩张以战养战,使得共和国永远处在战争状态。按照统计,罗马共和国总共只有12年没有战争。永久战争状态就导致了整个共和国的军事化,共和国的日常业务不再是管理生产和贸易,而是管理无休止的战争。故而将军们获得了政治上的主导权,军政关系的天平开始向将军们倾斜。罗马中央权力结构也彻底丧失了军事权力的控制,无力重新夺回。
罗马底层平民饱受贫穷,很多人失去土地和产业,只能当职业军人。对于这些人来说,小恩小惠足以收买他们的忠诚。马略改革后,职业军队出现。募兵制也使得贵族(掌握大量财富)-将军(士兵武力的实质主人)-元老(掌握政治权力)三位一体化,共和制完全成了摆设。
贫富差距摧毁了平民阶级
第三个难题,就是武力扩张带来的罗马共和国财富结构的变化和阶级冲突的上升。起初罗马被称为一个农民的国家,但后来罗马的主要财富不再来自于农耕和贸易,而是来自于海外战争。在这种条件下,能分到战利品最多的往往是将军和元老。这就导致了生产活动的相对衰落,贫富差距这变得越来越大,阶级冲突就成了常态。平民在兼并中斗争失败,沦为贫民,这也丧失了公民兵的基础。
由于大规模海外奴隶的引入,还引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斯起义。元老们仰仗军阀放权求其解决又进一步加剧割裂。原先靠阶级平衡和政治共识维系的共和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元老院所拥有的权力越来越不受控制。
罗马的政治体制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贵族之间的争斗。在共和国进行急速扩张的背景下,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贵族之间的争斗加剧,但在共和国的政体下,这种斗争是没有办法得到最高权威的遏制的。罗马的权力非常分散,贵族们表面上都是平等的人,实际权力的争夺因此只能转到幕后。实际上,这种争斗下往往是由最有资源的人说了算:谁最有人脉,谁最有钱,谁最有威信,或者干脆谁有军队,谁就能掌控权力。
平民与贵族不再将各自视为统一国家符号体系下的同谋,罗马的国家利益彻底分裂,罗马共和国灭亡已然注定。
3、新罗马
尽管罗马共和国垮台了,但共和政体的原则和精神并未消失。经过1800多年之后,古罗马混合政体的精神终于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复活了。1787年的美国宪法甚至可以说就是对罗马共和制的照抄。在美国宪法之下,总统代表的君主制,手握实权。参议院则代表了贵族制的因素。参议员是由各州议会间接选举产生代表的,是精英的力量。众议院则代表民主制的因素,由各州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代表的是平民的声音。
跟罗马共和国相比,美国政体没有出现类似行省统治的难题。原因在于交通通信条件使得统治大规模领土更容易了。并且,联邦地方自制制度的政治发明,使得中央政府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了。此外,美国也没有出现整个国家的军事化情形。
一种在伟大的制度,当遇到环境变迁时,都有可能无力适应,从而发生政治衰败。政治衰败,更常见的原因是环境条件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但原有的制度模式并没有随之发生改变。
神的祝福,如果不学会接受,最终会变成诅咒。
古代世界的两个重要政治实验最终都没有成功,那么究竟要如何驯服政治权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