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俺还是选了性能本——r7000,r5 4600H加1650,应该在有限资金里最大限度提高续航与性能的权衡,就是这个电脑,实在是重。。。看明天效果吧
在这里想总结一下这一周刷电脑(特别是笔电)圈值得总结的点。
1、固态硬盘——日常缩水点
ssd是很多国产品牌为了自己低价策略所明显舍弃的棋子。现在市场小白,知道是固态都不容易了,很多人只是关心容量(其实最开始我也是,我是属于知道固态硬盘有好有坏,但是低估了之间的差距)。
如何辨别固态硬盘的好坏,这有几个指标。
但说在最前,最简单的指标就是看品牌,非一线(指金士顿、三星、海力士、西数、东芝这些耳熟能详的)需要好好斟酌,为什么?因为ssd给你带来的体验是很关键的——如果缓存小,全速拷贝文件时你的电脑会出现卡死的现象(不会有人想帮人拷文件的时候自己电脑直接假死8);再比如颗粒区别导致速度差异巨大,发热严重,轻则影响效率,重则文件损坏。这里举两个例子,目前2020年为例,小新pro13主要采用西数最好的ssd:黑盘,而机械革命的固态,你甚至都不知道ssd厂商总部在哪(夸张),两者的性能几乎是4-5倍差距。
主要指标1:接口类型
核心玩家——Sata、mSata、M.2
接口类型直接决定你的插口到底什么形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每种接口就是一种数据解决方案,M.2是更晚推出的最新接口,dddd,买新不买旧吧。
m.2插口细分为B口与M口,总的来说M高档一些并可以向下兼容。而且目前市场上B口以及逐渐被取代,M2基本上被M口统治了(B口最高走PCI-E x2总线,顶天1000mb/s)
(当然还有一种接口叫做IDE,不过普通(笔记本)人应该是用不上了)
这个指标适用辨别固态的外形,不同接口的ssd差异巨大。
主要指标2——总线标准
核心玩家——PCI-E 3.0 x4(x2)、Sata 3.0
本质上是硬盘传输机制的硬件基础,决定传输上限(带宽),PCI-E总线传输速度理论上是sata的5-6倍。非常恐怖,兄弟~
不要以为m.2就很强,一旦本质是走sata总线,那顶天速度也只有600mb/s。
pcie这边x2速度要比x4的慢一一一一一一点点
这个指标用于确认机器本身是不是给相应的接口安排了合适的总线,可能坑点就是机器商(模具商)直接偷工减料都给我走sata 3.0,要注意。
主要指标3——传输协议
核心玩家——NVMe、AHCI
可以理解为传输的软件机制(驱动性质),这两个简单而言,支持NVMe必然支持ACHI(反之不亦然),但是NVMe协议优于ACHI。NVMe目前只在pciex4总线有效(专门驱动可以这么理解),两者搭配为目前最强性能。
注意,支不支持某某协议,最重要取决于机器本身(驱动在机器上aaaa)。机器不支持,一切扯淡。
总结
看固态硬盘的:
1、什么接口:M口M.2>B口M.2>sata(msata)
2、支持什么总线类型:PCI-E 3.0 x4>PCI-E 3.0 x2>sata 3.0
3、(若支持PCI-E 3.0 x4)协议类型:NVMe>ACHI
看电脑:
1、什么口
2、走什么总线
3、是否支持NVMe(因为不可能不支持ACHI不然你说装个ssd位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