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产品1:需求分析

产品进阶学习笔记:产品需求部分

需求挖掘-用户画像

策划一个产品,首先要知道用户是谁。因此这个部分首先讲的是获取用户特征(用户画像)

用户特征的基本内容

(以数据作为支撑)

  • 基础属性:年龄、性别、星座、教育、身高、职业
  • 社会关系:有孩子、兄弟姐妹、父母、伴侣
  • 消费能力:月收入、月消费、信用卡、银行客户等级、贷款情况
  • 行为特征:经常买百亿补贴、加班、讨厌不准时、开会常迟到、上班刷微博
  • 心理特征:贪小便宜、品牌效应、好攀比、犹豫纠结、健康诉求

用户特征分析,不仅可以帮助产品改善,也可以用于保护产品免受不良用户伤害。某些时候生态的底线是很重要的(例如婚恋软件钓鱼用户会严重伤害产品服务的男性同胞)

特征分析的步骤

三步走:信息——标签——方案

信息:收集信息,抽离信息,行为分析

研究准备与数据收集

  1. 确定被访用户类型:尽可能调研最大范围的不同泛用户。包括直接用户、利益相关者(企业产品也包含经销商)

  2. 确定研究方法:走访?电话?问卷?

  3. 制定调研提纲:

  • 使用产品的历史(使用时间、如何得知、第一印象、续费原因);
  • 企业与员工特征(行业、成立时间、商业模式、竞品、教育程度);
  • 目标与行为(使用目的、用的较多(较少)的功能);
  • 观点与机会(总体评价、期望功能)

标签:即为用户打标签

  1. 亲和图:把大量收集到的事实、意见或构思等定性资料,按其相近性进行归纳整理

file

  1. 用户画像框架:主要用于与团队讨论修改,不必很准确。将这些企业和个人的重要特征描述出来,形成用户画像的框架。

在这个步骤,我们不需要加入描述性的细节,只需要将重点内容罗列出来;

基本信息可以用范围来描述,比如员工数可以写成“20人以下”,具体人数可以在下一步用户画像中进行定义。

方案:目的是产品优化还是运营

这一步是要为团队着想,整出一套大家能理解接受的方案。

  1. 优先级排列:那类用户特征属于优先展示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使用频率、市场大小、收益的潜力、竞争优势/策略

  2. 用户画像的完成:结合真实的数据,选择典型特征加入到用户画像中;加入描述性的元素和场景描述,让用户画像更加丰满和真实;将用户画像框架中的范围和抽象的描述具体化,比如,将员工数“20人以下”改成“15人”;让用户画像容易记忆,如用名字、标志性语言、几条简单关键特征描述,都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需求分析-设计马拉松

一般用于针对需求展开分析并产出高保真原型并进行验证
什么是业务角度的需求:现实与内心的差距。需求分析上,一个产品的初步能力是能利用“用户-场景-问题-解决方案”,而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区分需求真实性、拓展解决方案

用户故事

讲故事,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

结构化表达用户故事

如何描述用户问题?有一套基本模板:一群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用户如何解决的

完全体:用户故事地图

具体操作:

  1. 产品定义:这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这能为用户提供什么价值?

    • 产品的目标用户
    • 解决了哪些问题
    • 用户目标
    • 产品目标
  2. 骨干故事:广度优先的非细节沉浸的叙事流

  3. 拆分故事:按照用户体会到的程度,用户情绪强度划分四个象限,扩充故事细节

  4. 沟通确认:主要目标,删减冗余的情节,避免臃肿

补充:故事地图的优点:

  • 共识:PM想跟踪进度、开发人员想实现、产品经理想功能、产品老大有更高的视角,而用户想要一个可用的系统。通过大家一起建立产品全景图的方式,让项目组所有人包括用户站在八百里高空俯视产品,这种同一空间多点对多点的共识就自然的完成了
  • 同理心:设计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无同理心,面对业务里很多专有名词会很无力,甚至同一项目组不同模块的人都相互不理解对方的专有名词
  • 参与性设计:与参与性设计对立的是经验性设计。新产品的设计,都是设计者通过观察未来用户以及发挥产品的各种效用各种情形。经验性设计高度依赖前期的用户调研,包括用户访谈和用户观察,但是用户不会成为产品设计的真正参与者,后面的阶段基本是靠设计师经验,几乎没有用户身影。用户故事易读、易懂,我们边聊故事的同时进行页面框架绘制,因此能激发用户的积极性,成为产品设计的参与者。
  • 高容量信息记录
    file

判断需求——减法

  • 5why定位真实需求

  • 用户场景验证是否解决问题

    file

    file

  • 多维度权衡:用户层面、产品层面、业务层面、其他层面(例如导致业务收入大幅减少,不做)

HMW——加法

比如,用户在阅览新内容的环节打开 App 之后马上会面对海量信息流,这时我们通常会认为用户面临的问题是「不知道看哪个」,但如果用「How might we」提问,就会变成「HMW 让用户容易找到某个主题的高质量内容?」「HMW 让用户轻松地在内容之间跳来跳去?」。我们在哪个节点上提的问题最多,说明这个节点上用户的痛点最多。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